在乐昌市坪石镇长排寮村的岭南山麓间,马城乡的名字与漫山果树、生态农场紧密相连。这位敢闯敢拼的乐昌女性上上策,曾在城市拥有稳定生活,却因对家乡土地的眷恋与“让荒山变金山”的梦想,毅然返乡扎根十余年,从一片荒芜山地起步,创办乐昌市坪石镇城乡创美家庭农场,用坚韧与智慧书写巾帼创业传奇,成为广东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 中的乡土标杆。
返乡拓荒:告别城市安稳 在质疑声中播撒希望
多年前,马城乡在城市里过着按部就班、安稳平静的生活。然而,每当她回到家乡,心中总会泛起难以言说的惋惜——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,只留下一片片荒山闲置。要知道,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0℃-13℃之间,森林覆盖率超过85%,土壤肥沃且毫无工业污染,分明是发展农业的一方宝地啊!经过反复细致地考察水土条件、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情况后,她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决定:告别城市生活,辞职返乡创办家庭农场,立志让荒山结出“致富果”。
这个决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层层质疑的涟漪。家人苦口婆心地劝她:“别瞎折腾了,安稳日子不过,非要自讨苦吃。”朋友满脸不解地质问:“放着城里舒舒服服的好日子不过,你到底图啥?”就连村民们也在背后议论纷纷:“一个女人家,还想搞农业,能成什么气候?”但马城乡认准了方向,2013年,她带着积蓄回到家乡,开启“新农人”征程。
创业初期的困难接踵而至。没有土地,她挨家挨户沟通,用诚意说服村民流转260亩闲置荒地,部分土地争取到免租政策,流转年限一签60年;没有技术,她多次邀请省农科院、乐昌市农业农村局专家现场指导,从果树选种到种植管理慢慢摸索;没有资金,她以农场抵押贷款,还在各级妇联帮扶下拿到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。2016年3月,“乐昌市坪石镇城乡创美家庭农场” 正式注册,在这片土地扎下根。
为了让荒地焕发出“宝地”的光彩,马城乡长年累月地在乐昌的山岭间奔波忙碌。春耕时节,她与工人们一同翻土育苗,手掌磨出水泡,她也只是简单包扎一下,便又咬着牙坚持劳作。盛夏时分,她顶着烈日,一趟又一趟地浇水施肥,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,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,但她一刻也未曾停歇。
2016年上上策,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节,然而命运却跟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。先是病虫害肆虐,啃噬着即将成熟的果实;接着又是干旱,土地干裂,庄稼缺水;更糟糕的是,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呼啸而过,将树上的鹰嘴桃纷纷刮落。看着满地的狼藉,她与一同劳作的姐妹们忍不住抱头痛哭。但哭过之后,第二天她们就擦干眼泪,重新补种树苗,继续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拼搏。 2022年,干旱再次来袭,而油桃由于根系较浅,难以承受如此恶劣的环境,全部被淘汰。面对这一沉重的打击,马城乡没有气馁,经过深思熟虑,她果断改种耐旱的夏至桃。
如今,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,100亩桃树硕果累累,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;黄金奈李、枇杷等果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,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;林下,小黄姜、玉竹等作物茁壮成长;养殖场里,鸡鸭成群,欢快地觅食嬉戏。曾经那片荒芜的山坡,终于变成了她心中充满希望的土地。
匠心追梦:从“种的好”到“卖得远” 让乐昌农货走出去
“光种出果子不够,得让乐昌好农货卖出去、卖好价。” 这是马城乡的坚守。为保 “乐昌品质”,农场禁用高剧毒农药,选用矿物质源、微生物农药,2024年纳入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,每颗果子都有 “身份证”,从种植到采摘全程可追溯,让消费者吃得放心。依托自产食材,她还开发了特色美食:用当地毛竹做竹筒饭,糯米搭配农场腊肉、香菇慢烧,竹香与饭香交融;竹筒煲鸡汤以散养土鸡为原料,搭配红枣、枸杞,鸡汤吸满竹香,成了农家乐的招牌。
更让她欣喜的是,农场传承的糍粑制作技艺获批非遗。这种用本地糯米手工捶打的糍粑,口感软糯、吃法多样,是乐昌人的童年记忆。“成了非遗,就要做得规范、卖得远!” 马城乡立刻组织村里妇女学习标准化制作,保留手工工艺,优化卫生与包装。如今,糍粑实现四季量产,通过电商销往各地;农忙之余,还组织 “打糍粑体验活动”。参与制作、销售的妇女每月多增收2000多元,非遗成了就业创收的 “香饽饽”。
小黄姜是农场另一特色作物。2025年8月,马城乡带着小黄姜参加长春农博会,深度对接 “全国百户企业进吉林” 活动,重点推进鲜货销售与姜粉加工合作 —— 既把新鲜小黄姜推向东北市场,又计划与当地企业合作加工姜粉,延伸产业链、提升附加值。“小黄姜耐储存,鲜货、姜粉都能卖,能带动更多农户种姜!” 活动现场,不少企业表达合作意向。
为提升能力,马城乡不断学习:2018年参加乐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、韶关 “领头雁” 培训;2019年学农业职业经理人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;2020年学电商营销、“一村一品” 运营。一张张结业证书见证她从 “新手” 到 “乡土专家” 的蜕变上上策,2021年12月,她被认定为 “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”。
“自己富不算富,乡亲一起富才好。” 农场常年雇6名工人,农忙时有40多人,优先选妇女和脱贫户;她牵头成立 “种植互助小组”,请专家讲技术、送信息;看到电商直播兴起,又成立 “巾帼带货小分队”,教姐妹们直播卖货。“以前月入不到2000元,现在管果树、做直播,快5000元了!” 村民郑大姐的话,道出了当地妇女的增收喜悦。截至目前,农场带动周边200余户增收,妇女占比超70%,“巾帼力量” 成了乡村增收主力。
筑梦未来:农旅融合焕新 续写振兴故事
“不仅要让乡亲富,还要让乡村美!” 看到农场发展向好,马城乡又有了新想法。长排寮村邻近湖南宜章,坐拥金鸡岭景区、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基地,她决定走 “农旅融合” 路,让农场既产好货,又能吸引游客。
她改造农场:设“采摘体验区”,让游客摘鲜果、享田园乐;开农家乐,把竹筒饭、非遗糍粑纳入菜单,供游客尝农家味;组建 “巾帼导游队”,培训妇女讲乐昌山水文化、生态种植理念。
2024年9月,乐昌丰收节暨 “四季村晚” 活动上,农场展销摊位成亮点,小黄姜、黄金奈李等产品一天卖了3万多元;如今,农场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,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,冷清的 “空心村” 变成热闹的 “网红村”。
2025年8月长春农博会上,农场作为食安帮扶服务平台推荐单位,与全国165家企业交流,拓宽合作渠道,也为 “吉字号” 农产品推广助力。此次活动签约16个项目,意向金额41.2 亿元,为农场发展搭起更广阔平台。
这些年,马城乡收获诸多荣誉:乐昌市“三八红旗手”、韶关市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,农场先后获评“广东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”“韶关市巾帼创业基地”。面对荣誉,她谦虚地说:“最骄傲的是乐昌的山变绿、乡亲腰包变鼓,更多人愿意留乡建设。”
如今站在桃树下,马城乡规划着未来:继续做强乐昌特色桃李种植,流转200亩地扩种中草药,建农产品加工车间做果干、果酱;结合金鸡岭打造 “赏景 + 采摘 + 研学” 农旅项目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。
从城市返乡追梦人,到乡村振兴带头人,马城乡用十余年坚守,诠释了新时代乐昌女性的勇敢与担当。她的故事,是乐昌巾帼创业的生动缩影,也激励更多女性在乡村振兴天地间绽放芳华,共绘乐昌乡村高质量发展图景。
(本文来源:乐昌妇联)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